在近日落幕的第65屆紐倫堡國際發明東森房屋展中,一群來自中國的中學生備受矚目:他們以1金2銀2銅的優異成績成為了中國代表團的標桿,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青少年創新能力的高度。
  為表鼓勵,大會不僅給予他們獎牌和喝彩,還專門以該校校長的名義獨設一個獎項——“廣東實驗中學校長創新獎”。這個世界最悠久的頂級發明展上,從帛琉此有了首個由中國頒發的專項獎。
  而這些,都被他們形容為“‘玩’出來的成果”。這群“seo愛玩”的“牛娃”,還給自己取了個很酷的名字——“省實創客”。當越來越多中國的學生“創客”在世界舞臺上圓“發明夢”之時,學校對科技教育又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  成果
  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上的獎項有很高的含金量,今年,這個世界權威發明帛琉展上有了中國學校頒出的獎項
  德國時間11月2日晚,在第65屆紐倫堡國際發明展活動現場,廣東實驗中學校長鄭熾欽踏著紅地毯登上了頒獎台,向首屆二胎紐倫堡國際發明展“廣東實驗中學校長創新獎”獲得者頒發證書和獎牌。
  這個被譽為世界三大頂級發明展之一的科技盛會上,第一次頒發出由中國設置的獎項。今後每屆,該獎項都將頒給在展會上表現突出的青少年,或者是為國際青少年科技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或個人,成為千萬科技英才夢寐以求的榮耀。
  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上的獎項的確有很高的含金量。這個擁有65年曆史的創意展會,因其評審公正、規模宏大、參展者踴躍,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的四大國際發明展之一。不少參展的新發明更是在一夜之間舉世聞名。
  今年更是吸引了來自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800個發明項目參展。智能防火災系統、室內智能光照度控制器、助力馬桶……發明者的創造力似乎無窮無盡:從技術簡單的發明到高技術產品,從科研機構、大型企業到各大院校,參展者覆蓋了各年齡段。
  不過,評獎卻是統一標準——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,是專家抑或愛好者,均嚴格以一套規則評分。這對於理論水平淺、製作成本低的學生作品而言,其獲獎的難度可想而知。
  但這群十六七歲的廣東學生偏能給評委們帶來驚喜,1金2銀2銅的成績讓外國科學家們豎起了大拇指。
  來自省實高二5班的楊子健正是金牌得主。他的發明是一款旨在讓盲人的生活更加方便、安全和幸福的新型遙控器。
  與市面上的萬能遙控器類似,這款盲人遙控器可以同時運用於不同類型、不同型號的空調、電風扇、音響等遙控電器。但更為先進的是,為了防止盲人用戶按錯,該遙控器每個按鍵都需要按2次才會生效:按第一次會發出語音提示,第二次若按下同一個按鍵,就會有振動提示;如果不同,則相當於取消操作。
  楊子健發明的遙控器還可以接受紅外線信號,通過震動提示引導盲人安全通過斑馬線,造價卻只要70—80元一個。
  看中其在市場上的推廣價值,多家國外公司負責人賽後向這位高中生遞來名片,希望購買他的發明專利。
  培養
  省實將“創客”理念引入課程,開設“創造發明課”,培養學生動手設計、機器操作、製作科技產品、撰寫專利申請等技能
  事實上,如楊子健這樣熱愛並擅長“玩創新”的“牛人”,在省實不在少數。
  他們的指導老師、省實環境教育辦公室主任黃秀軍將這個群體稱為“省實創客”——一群堅守創新、持續實踐、樂於分享並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。黃秀軍說,網絡上對“創客”的定義,恰如其分地勾勒出這群孩子的共同特征。
  來自高二AP國際班的許鑫也是“省實創客”中的一員。此番參賽,他發明的定向音響摘得銀牌。
  許鑫說,一次在圖書館被廣播打擾的經歷,讓他動了發明定向傳音設備的念頭——製作僅接收目標能聽見聲音且廉價的防干擾音響。“當時只是奇思妙想,對怎麼做毫無頭緒,真正讓我懂得將想法變成現實的,是學校的環境小碩士課。”
  許鑫提到的這堂環境小碩士課是省實在2008年開設的一堂選修課,該課程引進了瑞典隆德大學環境小碩士課程原版教材,在引導學生們關註環境問題的同時,教會他們動手製作的原理和方法,將環保好點子變為現實。
  在這裡,許鑫向老師和小伙伴們請教,學會了接電路;他還接觸到前幾代“創客”對聲波和超聲波結合的研究,併在前輩們的基礎上摸索編程,優化成聲音傳播夾角僅50度、精準度和清晰度更高的“點對點”定向音頻。
  今年,這班創新“狂人”更將創作的戰場延伸到課下,自發成立了校發明創造社。“當‘搞創新’成為眾多學生的發展需求時,學校在科技教育上也應‘轉型升級’。”沿著校長鄭熾欽的思路,省實今年在科技課程上又做了一番大變革。
  黃秀軍介紹,學校將原來中瑞合作環境小碩士國際課程、環境科技課程、發明創造課程及環境議事會等學生社團充分整合,推出“廣東實驗中學資優生課程”。該課程納入學校校本課程序列統一管理,採用校本課程、研究性學習、綜合實踐活動、學生社團一體化管理模式,利用周三下午時間上課,學制1年。而“創造發明課”正是當中的重要課程,主要培養學生動手設計、各類機器操作、製作科技產品、撰寫專利申請等技能。
  楊子健和許鑫很羡慕,如今選修這一課程的高一師弟妹們,已能在課堂上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3D圖形設計。“學會將想法用圖像表達出來,‘創客’們的好點子離成功實現又邁進一大步。”黃秀軍說。
  反思
  國內科技教育走入功利化,當前基礎教育的科技實踐仍與學科教材脫節,創新活動也仍與現有的教育脫節
  近年來,廣東在普及科技教育上摁下了加速鍵。省教育廳、省科技廳等部門在2011年聯合推出的“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展翅計劃”,將科技創新教育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一,納入每學期教學計劃。
  在此推動下,廣東越來越多的學生“創客”走上世界舞臺:國際創意節6項金獎、國際學生信息科技創意大賽團體冠軍、全國水科技發明第一名……
  然而,在與國內外學生“創客”的比拼中,師生們有了更多的反思。
  仔細對比中外學生的發明成果,黃秀軍發現,國內的學生隊伍在發明的表達方式上存在不少誤區。如一隻保溫杯中,創新點只是改良了隔離茶葉的篩網,但內地學校隊伍往往會花大功夫,展示一隻外觀精美的杯子成品,卻把創新點埋沒在裡頭。
  反之,國外和港澳臺地區的隊伍會更註重創新部分的細節展示。“如發明一種鐵路新型螺絲釘,他們不會展出整節鐵軌,只會介紹那顆特別的小螺絲,抓住評委和商家的眼球”。
  黃秀軍認為,以上差距正如一面鏡子,照出了國內科技創新基礎培訓上的薄弱。
  “如今中國學生在國際科技大賽中獲獎的越來越多,從國家到學校都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培養諸如‘火箭少年’等少年英才。我認為,從重視科技教育的層面上來看,這樣做的導向是對的,但操作上往往出現了問題。”黃秀軍認為,當中的癥結在於功利化對科技教育的侵蝕。
  從事科技教育多年的他看到,部分學生投身科技創新是為了給高考加分,一些學校支持學生競賽則是為了給學校長臉。如此一來,這批學校的科技教育,並沒有帶動學生個人能力的建設。“相反,為了志在必得的獎項,將創新難度凌駕於學生本身的能力之上,最後變成了老師、教授搞發明。”黃秀軍坦言,國內不少學生對科技的創新熱情在獲獎後便戛然而止。
  “中國孩子的創意不少,但這些點子大多天馬行空,與現實相距甚遠;另一方面,學生的發明也不符合現有的知識層次。”在黃秀軍看來,問題出在當前基礎教育的科技實踐仍與學科教材脫節,創新活動也仍與現有的教育脫節。
  對此癥結,省實最近正研試“新藥方”:將科技教育對接學科基礎,在各學科里歸納出與科技創新相關的知識點,並將其彙編成冊,成為基礎課程外的延伸教學;另一頭,學校也正將環境教育活動中,對學科教學有幫助的知識點彙編成冊,將創新實踐與學科教學全面融合。
  ●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通訊員 周映平  (原標題:學生“創客”如何煉成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25fodnf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